当你沉溺于网络游戏,失去自我的时候;当你留恋于言情小说,不思进取的时候;当你吃着肯德基,逛着全福元,为明星疯狂的时候……想一想那些年、那些事、那些人。2019年8月,公司组织到河南红色革命景点进行红色教育学习,参观了焦裕禄纪念馆、史来贺纪念馆、红旗渠等地方。通过时间、空间的跨越,我们一同来到了那个火热的年代,既感受到祖国美好河山的壮丽多姿,更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人的魄力、气质和精神。每到一处,我无不被每位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所感染!为了新中国的诞生,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前仆后继,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,是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。
红色之旅,我们参观的第一站是焦裕禄纪念馆。
一到这里,立刻变得庄严起来,广场正中焦裕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高19.64米,是为了纪念焦裕禄同志1964年去世所建的。随后在园区工作人员的组织下,在焦裕禄同志墓碑前深深的三鞠躬,表达了对焦裕禄同志的敬意!公司领导的带领下,围着焦裕禄同志的墓碑缓缓走了一圈。
一进入纪念馆,就被大厅的浮雕震撼了,整个画面生动形象的展现了焦裕禄同志和劳动人民一起治理风沙、盐碱、内涝的劳动场面,体现了他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。仿佛又回到了焦裕禄同志生活的年代,也开始一点点了解焦裕禄同志的一生。随着一段段文字深入和一个个实景照片的展现,更能想象到当时恶略的生活环境和艰苦不易生活条件,也更加懂得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。
焦裕禄肝痛发作时就用钢笔顶着肝部,坚持工作。如果是我的话早就在地上打滚了。从这点可以看出焦裕禄对人民群众的事情的一丝不苟,怪不得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。当时兰考正遭受严重的打击,人民群众生活十分穷苦。为了改变兰考的贫穷面貌,焦裕禄带领大家与自然灾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,最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,享年42岁,当时被群众誉为:“党的好干部,人民的好儿子!”焦裕禄,用他短暂的生命弘扬着一个时代的精神。他永远是执政者的学习典范,永远是照耀社会鼓舞民心的一颗明星!
红色之旅,我们参观的第二站是新乡刘庄史来贺纪念馆。
初入刘庄,霎时温暖如春,绿草如茵,鸟语花香。村里宽阔整洁的街道,一排排整齐的别墅,一片片苍翠的绿树。有一座新颖的三层建筑,紧靠着高高的六层观光平台。乳白色和淡黄色的外墙瓷砖,与蓝宝石般玻璃相间。朱红色铜钉门,极富民族风格。大门正上方,高悬着13个大字:刘庄展览馆史来贺同志纪念馆。经解说员介绍:纪念馆占地19亩,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,12个展厅,布展照片300多幅,各类展品100余件。
1952年12月起担任刘庄村党支部书记,史来贺从任村支书的那天起就立下誓言:“跟党走,拔掉穷根,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!”解放初期的刘庄是方圆十里最穷的村庄,在他的带领下靠着车推、肩挑、人抬,拉沙盖碱,用了整整二十年,硬是把一片片深沟、山坡、盐碱地修成了良田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,人民的温饱是个大的问题,史来贺一心扑在提高粮食产量上,终日同大家一起下地,研究如何提高亩产量。他带领大家潜心研究棉花种植技术,使刘庄的棉花产量走在全国的前列。他带领刘庄人从肩挑、填沟到办小作坊、建设全国最大的以生产肌苷为主的生物制药厂......他用尽了一生的心血,兑现了入党时的庄严承诺,不忘初心,继续前进。现在的刘庄,真正实现了农村工业化,农业现代化,经济市场化,农民知识化,生活城市化。全村人享受着上学、看病、住房等10多项免费福利。职工群众居住着集体统一建的双层和五层住宅楼房,人均住房35平方米;家家有彩电、冰箱、空调、汽车......生活富足,安居乐业。当解说员讲到史书记与世长辞时,潸然泪下,那是打心底的感情,泪水顿时模糊了我的双眼。
史来贺家训——对家属约法三章:一不准搞特殊化,二不准沾集体的便宜,三不准收礼送礼。史来贺在农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干了整整51年,他与雷锋、焦裕禄、王进喜、钱学森一起,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誉为“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”。生活是美好的,刘庄人是勤劳质朴的,现在,刘庄人民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,团结一心,与时俱进,为把刘庄建设成为更加文明、富裕、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。
红色之旅,我们参观的第三站是红旗渠。
红旗渠是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上的一座丰碑。我们一行先后深入红旗渠纪念馆和青年洞,全方面学习领会红旗渠精神的价值内涵,近距离感悟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。
一次次驻足凝视、一次次潸然泪下,全方位感悟了红旗渠精神的核心要义、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,真正理解了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的红旗渠精神,感悟了“难而不惧、富而不惑、自强不息、奋斗不息”的新时代内涵,并进一步深入思考红旗渠精神的现实指导意义。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,是新时期激励我们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。
愚公奋起十春秋,引来漳河润田畴。1965年4月5日,红旗渠总干渠通水;1966年4月20日,三条干渠通水;1969年7月6日,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。一渠清凌凌的水使全县从同坡到梯田,从丘陵到盆地,形成了一个水利灌溉网络,14个公社的410个村受益,60万人口、3.7万头大牲畜饮用水有了保障,54万亩耕地得到了灌溉。林州人民千年的夙愿实现了,尽情地释放内心深处的情感。十年追梦的收获迸发出灿烂的笑颜,喜悦的泪水汇入滔滔的渠水,弹拨着大地乐章。
在这笑颜的背后,是众志成城。修渠民工自己动手,想尽各种办法解决住的问题。大家找不到合适的地方,就睡在山崖下、石缝中,有的垒石庵,有的挖窑洞,有的露天打铺,睡在没有房顶、没有床、更没有火的石板上,薅把茅草当铺草,真是铺地盖天。几块布撑起来,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部。在10年的修渠中,住地再难再苦,可是整个工地上没有任何人用修渠的钱盖过一间房子。民工们带着家里的铁镢、铁锹、小推车上了工地,用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,开始了修建红旗渠这样的大工程。红旗渠工程参与群众7万人,在修建的10年当中,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。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,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。
提及红旗渠,不能不说的还有青年洞。红旗渠要从陡峭如切的狼牙山悬崖绝壁上穿过,必须凿通一条长达600多米的隧洞。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,坚硬如钢的石英砂石,一锤下去,只能留下一个斑点。正是在这种如同愚公移山般的精神支撑下,民工们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将山洞凿通。因参加凿洞的突击队员是从全县民工中抽调出来的优秀青年,故将此隧洞取名为青年洞。当时的人们靠着怎样的一种精神动力完成了这项艰巨的工程。今天,红旗渠的故事似乎日渐模糊,然而,红旗渠精神在变革中的现代中国,仍然是一笔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。
构思未来,需要智慧和前瞻的眼光,也需要大胆务实的憧憬和想像;实现梦想,需要敢啃骨头,敢于涉险滩的胆识,敢挑重担,敢负责任的勇气,更需要脚踏实地、亲民爱民的情怀。没有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,跟随着记忆,让我们重踏红色之旅,弘扬时代精神,回溯、瞻仰和坚守我们不变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,努力拼搏,去追寻金色的理想,追寻明媚的春光,追寻火红的太阳!
功勋公朴
革命征途历坚险百析不挠
为民请命废寝食鞠躬尽瘁
(责任编辑:admin)
|